close

  175米,三峽水庫蓄水後第五次達到該水位線!此刻站在偉岸的三峽大壩上,望著湛藍無際的湖面,耳畔不由迴響起:“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用毛主席這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來形容三峽工程興建20年帶來的巨變,恰如其分。從1994年動工興建,到2003年蓄水成庫、船閘通航,工程給長江黃金水道帶來的巨大航運效益,就是一個很好的視角。
  長江畏途變坦途
  有效改善長江及中下游通航條件
  滾滾長江,奔流直下,急流險灘,自古就被視為畏途。尤以宜賓至宜昌段的川江為甚,“西陵峽中行節稠,灘灘都是鬼見愁”,舟楫難行,夜不能航。
  “彎、淺、窄、險!”重慶新世紀游輪股份有限公司總船長陳樹培,跑了39年船,對三峽工程建成前的川江航運條件再熟悉不過。川江重慶段更是全國水運安全重災區,重慶海事局局長李祿文介紹,1996—2003年年均死亡85人,沉船28艘。之後10年,這兩項指標分別下降了75%以上。
  大幅下降主要歸功於三峽工程蓄水成庫後,江闊水深,航運條件極大改善:三峽壩址至重慶間139處灘險、41處單行控制河段和25處重載貨輪需牽引河段,不復存在,“雷區”清除,畏途變坦途,“自古川江不夜航”成為歷史。
  “三峽工程還有效改善了長江中下游的通航條件。”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魏山忠介紹,枯水期中,通過三峽水庫的流量調節,葛洲壩以下長江最小流量由每秒3000立方米左右提高到每秒6000立方米以上。
  航道是航運之母。航道改善,航運能力“水漲船高”。川江重慶段可通行船舶噸位從1000噸級提高到5000噸級,武漢至重慶可通行8000噸級,南京至武漢可通行萬噸級,南京以下可通行5萬噸級。長江黃金水道暢通東西,航運企業的效益也大幅提升。2013年重慶貨運船舶單位船產量是2002年的2倍,而每千噸貨物一公里油耗由7.6千克下降到2千克。
  航道改善,港口建設順勢跟上。主城果園港、寸灘港,萬州江南港……三峽成庫後,重慶大型化、現代化港口建設大大提速,一批新建成的5000噸級港口群,強力支撐重慶港口貨物吞吐能力在2013年底躍升到1.56億噸,集裝箱吞吐能力達350萬標箱。
  黃金水道淌金銀
  大幅降低水運物流成本,帶動旅游產業發展
  “這幾天,船閘平均每天要過145條船,基本滿負荷運轉。”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船閘管理處處長徐祖亮告訴記者。通航數據顯示,三峽船閘通閘以來累計過船超61萬艘次、旅客超1000萬人次、貨運量超7億噸。
  三峽船閘的繁忙是三峽工程建設改善航運條件促進航運快速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2013年,長江幹線完成貨物通過量約20億噸,是美國密西西比河的3倍,歐洲萊茵河的5倍,穩居世界第一。
  “三峽工程的建成,直接大幅降低了水運物流成本,間接降低了產品成本和商品價格,社會效益明顯。”重慶民生輪船公司副總經理車德西介紹,近10年油價和人工成本大幅上升,但水運運價基本沒有上漲,每噸貨物每公里僅為3分左右。這個運價只有鐵路運價的1/6、公路的1/15。
  航運是經濟大動脈,航運活,則經濟活,這在旅游產業體現得非常明顯。三峽水庫蓄水前,風景秀麗的重慶市巫山縣小三峽藏在深閨人不知,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通往景點的河道淺窄,不少河段需要船工拉著或者推著船單向行進。巫山縣旅游局副局長覃麟介紹,三峽成庫大大改善了小三峽景點的通航條件,同時許多新景點也被相繼開發。
  像巫山一樣,迅速發展的旅游業正成為庫區很多地方新的經濟增長點。自2008年以來,重慶市旅游業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
  長江航運能力的提升,有力促進了一些“大進大出”的產業加快向沿江地帶集聚。重慶市臨港基礎產業帶集中了全市95%以上的冶金、機械製造和化工、電力等企業。
  長江黃金水道流金淌銀,有力拉動了沿江經濟社會發展。2013年重慶市水運業對GDP增長率的貢獻度為1.7%,直接和間接產出約占重慶市GDP總量的24%,水運及其關聯產業還吸納了庫區200多萬剩餘勞動力就業。
  盤活長江經濟帶
  促進沿岸產業轉移和區域協調發展
  航運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有力拉動了沿江經濟的發展,也盤活了沿江各地經貿往來,串起了長江經濟帶。
  “沒有長江黃金水道這個靠山,我們根本沒有多少競爭優勢,這些年不可能這麼快發展。”重慶鋼鐵集團總經理助理李華東說。三峽工程建設讓長江運輸潛力得以釋放,加上水運的低成本優勢,重慶鋼鐵公司源源不斷地從長江中下游上運煤炭、鐵礦石等原材料,下運鋼鐵成品,物流綜合成本降低了1/3以上。
  數據顯示,2013年,長江沿江地區85%以上的煤炭、鐵礦石,70%以上的原油和80%以上的外貿物資,都通過水運完成。三峽工程的航運效益在長江經濟帶這個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得以逐步體現。
  “三峽工程的成功興建,為實現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這一國家戰略,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國務院三峽辦主任聶衛國介紹,目前,長江干支流完成的水運貨運量和貨運周轉量,分別占沿江區域的20%和60%,在推動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先鋒作用不斷凸顯。
  三峽成庫後,由於受水流量、船閘通過能力及檢修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人流物流需要通過大壩附近的秭歸港翻壩中轉。
  秭歸縣副縣長餘志訓介紹,去年光在秭歸港轉運的商品汽車就達10萬輛。上海生產的大眾汽車、廣州生產的本田汽車上行運至長江中上游的重慶、四川等地,重慶長安生產的汽車下運至此,再通過公路、鐵路轉運到全國各地。
  秭歸港是長江經濟帶日益繁榮的經貿交流的一個大窗口。“現在越來越多的資源、原材料通過長江上運到重慶進行生產加工。” 重慶航運交易所董事長何升平介紹,三峽工程建設大大改善了長江航運條件,促進了沿岸產業轉移和區域協調發展。三峽過閘貨物中,上行貨物占比已從2008年的39%提升到2013年的62%。
  高峽平湖,百舸爭流。隨著《國務院關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出台實施,長江經濟帶的宏偉藍圖徐徐展開,“長江號黃金巨輪”正從三峽水庫駛向光明的充滿希望的遠方。  (原標題:黃金水道成色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s36isvp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